先從經濟學典範(3)第9章《附錄》開始吧
6-1 失業與總合供給
998
對於理性的工人的假設,下列何者比較正確? (A)在沒有找到更好的工作之前,他不會辭去上作 (B)其他情況不變,他永遠會為最高的實質工資而工作 (C)在不確定的情況下,他不會去做任何決策 (D)他永遠會為最高的貨幣工資而工作 (98)高考 |
解答:(B)
999
若我國總人口為100 萬人,滿15 歲以上的人口為60 萬人,其中非民間人口有10 萬人,民間人口有50 萬人,勞動力人口有40 萬人,就業人口有30 萬人,則我國的勞動參與率為何? (A)40% (B)66.7% (C)75% (D)80% (96)高考 |
解答:(D)
理由:40/50=0.8=80%
1000
下列關於失業之敘述,何者正確? (A)如果勞工求職人數等於廠商求才人數,社會上必無人失業 (B)當政府給付的失業救濟金提高,使勞工尋找工作意願降低,會使菲力普曲線右移 (C)當勞動市場充分就業時,摩擦性失業率為零 (D)古典學派模型中的失業為非意願性失業 (95)高考 |
解答:(B)
1001
下列有關失業之敘述,何者正確? (A)網路人力銀行的成立,提高勞雇撮合效率,可降低自然失業率 (B)景氣衰退時,廠商減少僱用勞工所造成的失業屬於摩擦性失業 (C)當臺灣的紡織與製鞋紛紛南移至東南亞設廠,所造成的工作機會的流失屬於循環性失業 (D)政府提高法定最低工資率,使勞動市場不再有非意願性失業 (97)原住民三等 |
解答:(A)
1002
為了增加一國人民的實質所得,通常必須提升該國的勞動生產力。下列做法,何者不能提升勞動生產力? (A)倡導終身學習 (B)投入研發,發展新技術 (C)增加機器設備 (D)增加勞動人口 (98)身障三等 |
解答:(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