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進入經濟學典範(1)第3章的範圍,第3-1節為鼎鼎有名的「租稅轉嫁」,照字面意義是政府對廠商課稅,即廠商是納稅義務人,此時的廠商自然不甘心承擔所有的稅,總想把稅轉給消費者負擔。這就是租稅轉嫁的課題。對自利的廠商而言,可以轉給消費者的稅愈多愈好,最好全部都轉給消費者負擔。例如初始為課稅前廠商每單位產品售價20元,如果政府開始對廠商每單位產品課徵10元的稅,廠商第一個念投就是產品售價提高10元,成為30元。但是,消費者也不傻,憑什麼要接受價格漲10元!所以,火大不買,至少減少購買吧。這就形成一種對抗的張力,廠商想將稅全部轉給消費者負擔,而消費者用「拒絕購買」作為武器與廠商對抗。如此,雙形成對抗的局面。在經濟學中,彈性作為議價利的指標,需求彈性就是消費者議價力的指標,需求彈性愈大,消費者的議價力就愈大,「拒買」的能力愈強;反之,需求彈性愈小,消費者的議價力就愈小,「拒買」的能力愈弱。所以,「彈性」成為描述這種對抗關係的重要概念。這就是第3-1-1節 故事大綱的內容。(待續)
目前分類:個體經濟學 (69)
- Mar 15 Mon 2021 06:44
第45天 租稅轉嫁(1)
- Feb 12 Fri 2021 23:07
第44天 均衡=效率=福利最大
模型分析的結果「均衡」=經濟學的目標「資源效率配置」=社會福利最大(最佳結果)
這裡到了經濟學典範(1)第2-3節的部分,講到均衡。前面已經講過均衡的概念就是「不想變了,」在供需模型中就是供需線的交點,而這裡進一步提到這個均衡也是社會最好的狀況。這是個重要的觀念,表示經濟學模型分析的結果—均衡,就完成了經濟學的目標—資源效率配置,同時,這個狀態還是使社會福利最大的最佳狀態。一個模型分析可以達到「畢其功於一役」的效果,這令新古典經濟學家相當滿意。這也叫做「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這個美好結果直到出現「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時才被打破。當然,這又是後話了。今天是大年初一 祝大家新春快樂,也希望我今年可以將我心中的經濟學觀念圓滿。平安喜樂 加油
- Jan 04 Mon 2021 13:36
第43天 生產者剩餘的進階:經濟租=準租=生產者剩餘
在第2-2節中介紹了生產者剩餘背後的經濟意涵,也就是生產者「賺到」的意思。前幾題例題也衍伸了這個觀念的應用。這裡要補充的就是經濟租=準租=生產者剩餘的觀念。這個部分算是第2-2節與廠商理論的「交接之處」,對於初學的同學可以等到讀完《經濟學典範(2)第14章》再回過頭來研讀這裡的內容,會有更多體會。以下列舉幾個題目作為觀念補充之用。
首先複習第2-2節的內容,然後複習《1010公職專區》中的題目。到這裡要配合《經濟學典範(2)第14章》完全競爭廠商供給線導求,了解到供給量是由P=MC所決定,所以供給線的高度就是邊際成本。
- Dec 18 Fri 2020 14:27
第42天(2)經濟學典範第2章導讀第2-3節均衡與資源效率配置的一致性(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
- Dec 17 Thu 2020 10:38
第42天(1) 經濟學典範(2)第2章導讀2-1與2-2
隨著開放進口的介紹告一段落,對於經濟學典範(1)第1章的內容也暫告一段落。經濟學典範(1)進到第2章的部份。這算是需求–供給–均衡基礎的(fundamental)部份,算是「內功」的部分,也是我個人花相當精神寫作的一章,強力推薦同學們好好研讀。第2-1節對於消費者剩餘的精要觀念做了詳細的介紹,配合《我對經濟學的看法第29天》會有更好的效果。第2-2節詳細介紹了生產者剩餘的觀念,這裡從1010公職考試專區中挑出幾個關於詩產者剩餘的題目,供各位同學做個複習。
第42-1題(99)普考
- Dec 11 Fri 2020 09:40
第41天 開放進口(4)Happy Ending
這裡討論到無謂損失的問題,也就是第四小題的部分。也用這個小題來詳細說明課徵關稅的無謂損失。先將第四小題的題目列於下方,再藉著這個題目進行分析與說明。
109高考三等申論題第2題第(四)小題
- Dec 09 Wed 2020 15:32
第41天 開放進口(3)
- Dec 09 Wed 2020 12:52
第41天 開放進口(2)
這裡接著說明開放進口的影響,前面已經說過,供需交點決定了封閉經濟下的均衡。此時均衡=效率=福利最大(第2章第2-3節的結論),這裡將導入開放經濟,如同以下第(二)小題的題目
(二)假設政府開放牛肉自由進口,外國對本國的供給完全彈性。已知國際價格是35元,則國內牛肉市場新的均衡價格是多少?牛肉進口量是多少? (6分) |
- Dec 08 Tue 2020 10:03
第41天 開放進口(1)
我們都已經知道供給與需求的交點是均衡狀態,此時,基於「自利動機」的買賣雙方沒有誘因(動機)做任何改變。在經濟學典範(1)第2章第2-3節進一步證明均衡本身即隱含社會福利最大,即經濟資源的效率配置,也是柏瑞圖最適境界的達成。這裡要討論的就是政府開放進口後,一個新的均衡,而且可以使社會福利更大的均衡,也就是「更好」的均衡。為了使讀者更容易了解這個觀念,在此引用109年三等高考申論題第二題為例,進行詳細說明。先將題目重新顯示於下
109高考三等申論題第2題
- Oct 11 Sun 2020 23:45
第39天 供需的變動—比較靜態分析(續)
- Oct 09 Fri 2020 13:04
第39天 供需的變動—比較靜態分析
經濟學典範(1)第1-7節將比較靜態分析的主要概念已經做了完整說明,也搭配相關題目提升同學的了解。這裡對這個觀念的意涵作一補充,並搭配近年的一些考題,以加深同學對這些觀念的體會。
「比較靜態」就字面上的意義來說就是對不同的靜態進行較,如果把「靜態」想像為照片,「比較靜態」就是比較不同的照片,而「動態」就是很多張照片構成的影片。「靜態分析」中的理想結果就是「均衡,」而「比較靜態」就是探討座標軸外的變數改變,對於均衡的影響。換言之,就是比較不同均衡的變動。「動態分析」這裡可以先理解為由舊均衡調整向新均衡的調整過程,在進階的總體經濟分析中還會有比較靜態的討論。在這裏我們應該不會觸及這個課題。
- Sep 15 Tue 2020 23:29
第37天 供給(續)供給線的變動
這裡繼續經濟學典範(1)第1-5-2節供給線的變動,書本上已經有詳盡的介紹。這裡只是請同學注意footnote15的說明
「其他條件不變」係指除商品自身價格外的其他因素,例如要素投入的價格,生產技術,預期心理等因素。
- Sep 10 Thu 2020 17:28
第37天 供給(續)供給線的導求
一般我們都是很自然地在P-Q平面由右下往左上繪出一條正斜率的供給線,但是,這條線如何導出?在經濟學典範(1)第14章有說明供給線的導求,但是,要知道那裡的價格不一定是相對價格。所以,如果價格市相對價格時,供給線要如何導求呢?
- Sep 10 Thu 2020 17:21
第37天 供給
在經濟學典範(1)第1-5節中對供給線與供給的變動做了基本的介紹,篇幅較短,明顯是為接下來的市場均衡做預備。這裡要補充的是
1. 供給是描述賣方(廠商、生產者)的(理性)行為,特別是面對價格變動的反應。所以,與生產技術、要素使用量等屬於供給面的部分有直接關係。但是,與消費者偏好、所得等需求面的部分無直接關係。
- Aug 28 Fri 2020 19:07
第35-9題需求函數與彈性定義的應用
- Aug 28 Fri 2020 09:53
第36天 需求彈性與收益(4)基本題型介紹
- Aug 26 Wed 2020 09:21
第36天 需求彈性與收益(3)
- Aug 25 Tue 2020 18:58
第36天 需求彈性與收益(2)
- Aug 23 Sun 2020 20:58
第36天 需求彈性與收益(1)
- Aug 16 Sun 2020 22:13
第35天需求的價格彈性(3)較進階的計算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