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個體經濟學 (8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這裡對應經濟學典範(1)第5-3與5-4節的內容,第5-3節先說明消費者均衡,在這個基礎上進到第5-4節需求線的導出過程。第5-3節的內容「開門見山」直接用「摸索過程」的方式進行導求。第5-4節說明只有X財價格PX變動時,在X-Y平面空間中,PX價格變動導致消費者均衡的改變。將這些對應至PX-X平面空間就可以看出價格變動與消費者均衡的關係,這就是需求線。

    這裡也為我們所觀察到的「現象」—價格與交易量呈現反向變動的關係,賦予了理論基礎。而且還是理性選擇的結果,也就是需求線上每一點都是理性選擇的結果。接下來,主要是要介紹我的一個體會,就是經濟學考試中兩條線(直線或曲線)的關係為

陳碩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53天(2).jpg


陳碩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裡進到經濟學典範(1)第5章的內容,這個陣營的經濟學家認為對於效用的設定「不用嚴格」到消費者每消費一個商品組合都可以精確了解到所對應的效用水準,進而知道邊際效用。「計數」這種客觀數值的概念似乎只適用於生產的領域,對於消費與滿足(快樂程度)的領域則顯得不真實。就消費者選擇而言,只要可以比較消費不同財貨組合所得到的快樂的「大小次序」,那麼在預算限制下,就可以選擇出讓自己滿足程度最高的財貨組合。」

    如果強調偏好的「順序」重要,那麼以絕對數字表示的「邊際效用」就不適用了。接下來的問題是:要用什麼來衡量消費者對一商品的評價?

陳碩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52天穩定條件.jpg

後記

陳碩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51天.jpg


陳碩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前面供需分析法所提到的需求線猶如「渾然天成」與「理所當然」地出現,然後,讓我們用這個看似「渾然天成」與「理所當然」的工具進行分析。但是,如果不知道這些是怎麼來的,分析必有所限制。畢竟,打破砂鍋問到底也是人的天性吧。這裡擬構建需求線的理論基礎,經濟學典範(1)第4章第4-4節的內容說明了如何由邊際效用下的消費者均衡條件導求出需求線。同學研讀後可以得到以下心得。

1. 需求線上每一點均為某一特定價格下所對應的消費者均衡。

陳碩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濟學典範(1)第4章第4-1節至第4-3節導讀

    經濟學典範(1)第4章一開始就提到,將吾人消費財貨的快樂用數字加以刻劃,快樂程度愈高擇數字愈高。如果這個數字本身是有意義的,也就是數字本身可以代表消費一個財貨組合的快樂,則稱這種效用為計數效用(cardinal utility)。

陳碩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48-2題

假設某一消費者選擇 X 及 Y 兩種物品,並以 X 物品的數量為橫軸及 Y 物品的數量為縱軸。假設原先預算線的橫軸截距為10單位,且縱軸截距為50單位。下列那些事件最有可能使預算線的橫軸截距變為20單位,且縱軸截距變為150單位?

陳碩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計單位為經濟體系的重要參與者,在個體經濟學方面扮演著消費者與勞動供給者的角色,延伸到總體經濟學,消費者的消費佔國內生產毛額的比重都在70%上下,而勞動所得佔總所得的比重也在70%上下。可見家計單位在經濟體系的重要性。效用函數將家計單位的快樂數量化,數量化後就可以計算與比較。將人主觀的快樂用一個函數來刻劃並且進行量化與比較,這引起很多人的質疑與批評。但是,由此構建一個能與數學結合的優雅與美好的理論體系,仍然受到很多人的愛戴,進而成為學術上的主流。這部分我們有機會再好好交流吧。在經濟學典範(1)第2篇中一開始用經濟週流圖的半邊來說明家計單位的角色—消費者與勞動供給者,接著說明兩大概念—預算限制式與效用函數。先詳細地介紹預算限制式的觀念,接著用一個三維空間的圖形說明效用函數的觀念。以下先講一下我對預算限制式的看法。

    預算限制式刻劃了人們追求快樂時的限制,如果沒有預算限制式,我們就沒有選擇問題。東西愛怎麼買就怎麼買,買到不想買為止。但是,出現了預算限制式,也就限制了我們的購買,讓我們以預算限制式為限。也就是這樣,才會有選擇的問題。才會想該買多少這個東西,買多少那個東西,才能達到預算限制下效用最大的情況。也就是消費者選擇的問題—在預算限制下,追求效用水準最大的購買組合。

陳碩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3-3節提到替代品與互補品,在前面第33天已經做過介紹。同學研讀課本第3-3節搭配第33天的內容將有不錯的理解。這裡補充一些例子,例如傳統手機取代(替代)BB call與電話的功能,智慧手機同時取代了傳統手機與(多數)數位相機的功能,這是顯而易見的例子。如果我們接著問某家連鎖速食店漢堡與燒餅油條的替代關係,用的就是替代彈性,如果替代彈性的值愈高,表示彼此的替代程度愈高。更一般化地講,如果X與Y兩種商品替代彈性高於某一種程度,我們就可以說這兩個商品位於同一個「產業。」例如可樂與汽水我們幾乎可以直覺上認定這兩種商品的替代彈性很高,可以位於「碳酸飲料產業」中。這可說是第3-3節的後續延伸。

小結:替代彈性可做為兩產品是否位於同一個產業的指標。

陳碩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3-2節講到聯合產品的概念,主要探討一個問題:如果一個東西可以拆解為數個不同的部分,請問這個東西值多少錢?最常用的例子就是「牛」這個商品可以分解為「牛肉」與「牛皮」這兩樣商品在不同的市場中出售。這時候就請問「牛」值多少錢?最直覺的答案就是「牛肉」與「牛皮」這兩樣商品的價格加總就是「牛」的價格。例如源於「同一隻牛」的牛皮值100元,牛肉值150元,假設這隻牛就只有牛肉與牛皮這兩樣產品,那麼在不考慮其他因素如處理費用、運費…等因素後,這隻牛的價值就是100+150=250元。因為價格在平面坐標的縱軸,所以,價格的加總又稱之為「垂直」加總。另一個垂直加總的例子就是第24-3節介紹的「公共財」。第3-2-2小節就對「垂直加總」的觀念進行具體的表示。還進一步分析市場均衡,圖3-2-4說明了聯合產品均衡的達成,

詳細內容請同學參閱經濟學典範(1)第3-2節的內容。最後,圖3-5與政大勞工所(92)(94)問了一個很經典的問題,透過聯合產品分析,我們對於真實世界一些現象的解釋有更清楚地了解。後續的應用有機會再與大家分享。

陳碩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上就是第3-1節租稅轉嫁一開始〈觀念整理〉的內容補充,接下來第3-1-2節進入模型分析,可以先回顧供給線的部分。第3-1-2節的焦點在於政府對廠商課徵從量稅後,廠商所願意接受的最低價格勢必增加,所以,圖3-1顯示出供給線垂直上移。圖3-2說明了課稅後均衡的改變,接下來就是進行數學分析,對於數學不熟的同學可以跳過,因為數學證明的結果與經濟意義已經在前面解說完畢了。直接看頁3-6的範例解說。第3-1-3節做詮釋,結果與一開始第3-1-1節的《故事大綱》一樣。頁3-9的《表格整理》了解熟記後,應付大多數這方面的考題很有幫助。頁3-10的範例(7)我打兩顆星。好好琢磨幾乎可以應付近年公職考試的問答題(計算題)。第3-1節中還有許多題目可供練習,不過,如果目標再準備公職考試。以上我所講的大概就夠了。在我解過PO在這裡的題目,除了109普考第10題要花比較多的心思外,大多數題目利用《故事大綱》,頁3-9的《表格整理》大概就夠了。租稅轉嫁就補充到這裡了,祝福造訪這裡有緣的各位。加油


陳碩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而供給彈性就是供給者(廠商)議價力的指標,供給彈性愈大,表示生產者的議價力愈高,反之,則愈小。為何如此?首先請同學回憶一下供給彈性的定義,然後,這裡來說明一下為何會這樣。假設有兩家廠商—A與B,A廠商的供給彈性=10與B廠商的供給彈性=1,兩種情況下,當價格上升10%時,A廠商產量可以增加一倍(100%),而B廠商的產量只能等比例增加10%。所以,我們可以了解A廠商在生產上的靈活度超過B廠商,換言之,價格高行情好的時候可以馬上調整產量,擴大生產。供給彈性高的廠商面對市場價格變動可以迅速調整,顯見其可以用較高的姿態面對消費者。另外一股對抗的力量就是消費者,消費者自然不甘願承受稅這個額外負擔,想到政府對廠商課稅,憑什麼要我消費者去繳稅!心情自然不好。刻劃消費者對抗力量的概念就是消費者的議價力,其指標就是需求彈性,這又回到需求彈性的複習。這兩股力量就是租稅轉嫁程度中兩種彈性的比值(ED/ES)。比值愈大表示消費者議價力相對高,則轉嫁程度就低;反之,比值愈低表示消費者議價力相對低,則轉嫁程度就低。(待續)


陳碩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進入經濟學典範(1)第3章的範圍,第3-1節為鼎鼎有名的「租稅轉嫁」,照字面意義是政府對廠商課稅,即廠商是納稅義務人,此時的廠商自然不甘心承擔所有的稅,總想把稅轉給消費者負擔。這就是租稅轉嫁的課題。對自利的廠商而言,可以轉給消費者的稅愈多愈好,最好全部都轉給消費者負擔。例如初始為課稅前廠商每單位產品售價20元,如果政府開始對廠商每單位產品課徵10元的稅,廠商第一個念投就是產品售價提高10元,成為30元。但是,消費者也不傻,憑什麼要接受價格漲10元!所以,火大不買,至少減少購買吧。這就形成一種對抗的張力,廠商想將稅全部轉給消費者負擔,而消費者用「拒絕購買」作為武器與廠商對抗。如此,雙形成對抗的局面。在經濟學中,彈性作為議價利的指標,需求彈性就是消費者議價力的指標,需求彈性愈大,消費者的議價力就愈大,「拒買」的能力愈強;反之,需求彈性愈小,消費者的議價力就愈小,「拒買」的能力愈弱。所以,「彈性」成為描述這種對抗關係的重要概念。這就是第3-1-1節 故事大綱的內容。(待續)


陳碩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模型分析的結果「均衡」=經濟學的目標「資源效率配置」=社會福利最大(最佳結果)

這裡到了經濟學典範(1)第2-3節的部分,講到均衡。前面已經講過均衡的概念就是「不想變了,」在供需模型中就是供需線的交點,而這裡進一步提到這個均衡也是社會最好的狀況。這是個重要的觀念,表示經濟學模型分析的結果—均衡,就完成了經濟學的目標—資源效率配置,同時,這個狀態還是使社會福利最大的最佳狀態。一個模型分析可以達到「畢其功於一役」的效果,這令新古典經濟學家相當滿意。這也叫做「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這個美好結果直到出現「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時才被打破。當然,這又是後話了。今天是大年初一 祝大家新春快樂,也希望我今年可以將我心中的經濟學觀念圓滿。平安喜樂 加油

陳碩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第2-2節中介紹了生產者剩餘背後的經濟意涵,也就是生產者「賺到」的意思。前幾題例題也衍伸了這個觀念的應用。這裡要補充的就是經濟租=準租=生產者剩餘的觀念。這個部分算是第2-2節與廠商理論的「交接之處」,對於初學的同學可以等到讀完《經濟學典範(2)第14章》再回過頭來研讀這裡的內容,會有更多體會。以下列舉幾個題目作為觀念補充之用。

首先複習第2-2節的內容,然後複習《1010公職專區》中的題目。到這裡要配合《經濟學典範(2)第14章》完全競爭廠商供給線導求,了解到供給量是由P=MC所決定,所以供給線的高度就是邊際成本。

陳碩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均衡—不想再變了

效率—沒有浪費

陳碩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隨著開放進口的介紹告一段落,對於經濟學典範(1)第1章的內容也暫告一段落。經濟學典範(1)進到第2章的部份。這算是需求–供給–均衡基礎的(fundamental)部份,算是「內功」的部分,也是我個人花相當精神寫作的一章,強力推薦同學們好好研讀。第2-1節對於消費者剩餘的精要觀念做了詳細的介紹,配合《我對經濟學的看法第29天》會有更好的效果。第2-2節詳細介紹了生產者剩餘的觀念,這裡從1010公職考試專區中挑出幾個關於詩產者剩餘的題目,供各位同學做個複習。

第42-1題(99)普考

陳碩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裡討論到無謂損失的問題,也就是第四小題的部分。也用這個小題來詳細說明課徵關稅的無謂損失。先將第四小題的題目列於下方,再藉著這個題目進行分析與說明。

109高考三等申論題第2題第(四)小題

陳碩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41天(4)修改.jpg

 

陳碩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