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典範(1)第4章第4-1節至第4-3節導讀
經濟學典範(1)第4章一開始就提到,將吾人消費財貨的快樂用數字加以刻劃,快樂程度愈高擇數字愈高。如果這個數字本身是有意義的,也就是數字本身可以代表消費一個財貨組合的快樂,則稱這種效用為計數效用(cardinal utility)。
圖形方面從圖(五)中得出圖(六)的總效用曲線,這些都屬於讓讀者了解的「示意圖」。因為效用水準(數字)是有意義的,所以,吾人會在意某一消費者在「其他條件不變下,(註一)」消費一商品的數量改變,對其效用水準的影響。相對所獲得的總效用數值而言,而我們更在意其多增加一單位該商品消費所多增加的快樂。此即「邊際效用」的概念(註二),這也是第4-1節介紹的重點。至於為什麼?這是因為消費者的預算有限,「錢要花在刀口上,」所以,我們很在意當我要多花錢多買一單位該商品時,我能多增加多少效用(即邊際效用的概念)。例如一單位商品價格是10元,即P=10,如果增加此商品的消費獲得的邊際效用是15,15>10,表示吾人消費這個商品多增加的快樂(邊際效用)超過多支出的金錢(價格)。如果只有這種商品,加上預算夠,消費者購買的意願就會增加。如果有兩種商品X與Y,我們就要比較兩商品的(邊際效用/價格)哪種較大,表示錢花在比值較大的商品「較划算。(註三)」這些都是第4-2節介紹的重點。消費者不斷在兩商品的消費數量間進行調整,如果達到兩商品消費的邊際效用價格比相同,或是「每一元所獲得的邊際效用相同」時,則達到消費者「均衡」的境界,這也是第4-3節介紹的內容。
註釋
註(一) 「其他條件不變」是科學研究的特性,目的是要隔絕其他因素的干擾,專注於所要研究對象之間的因果關係。當然,社會科學要做到這點是不大容易,所以,通常都是在理論構建中可以如此想。
註(二)這裡開始引入「邊際」的觀念,這個觀念在經濟學中處理選擇問題時會不斷用到。因為其所代表的意義有以下三點。第一、斤斤計較,第二、只看「當下」,第三、既往不究。這些是我的心得,事實上這也就是數學表示法所隱含的意義。也請各位同學慢慢體會。
註(三)划算或不划算決定了我們要不要進一步行動,這也是經濟學分析背後所隱含的經濟意義。未來還有很多機會應用到,請同學慢慢體會。
所附的題目都是經典題型,請研讀。
更正啟事:頁4-35第1題答案更正為(C)。
相關題目
第49-1題 108地特四等第15題
假設一消費者消費X與Y兩種財貨,在效用極大的唯一消費點上,若兩財貨消費量均不為零,且X邊際效用為Y邊際效用的3倍,則下列何種條件必須成立?(A) X價格為Y價格的3倍(B)X數量為Y數量3倍Y(C) 價格為X價格的3倍(D)Y數量為X數量的3倍 108地特四等第15題
解答:A
MUX=3MUY,所以,要維持均衡必須PX=3PY。
第49-2題 109初等考試第15題
當蘋果及鳳梨對小丁的邊際效用比值小於蘋果及鳳梨的價格比值時,為追求效用最大,小丁會: (A)減少蘋果的消費量,但增加鳳梨的消費量 (B)減少蘋果及鳳梨的消費量 (C)增加蘋果及鳳梨的消費量 (D)增加蘋果的消費量,但減少鳳梨的消費量 109初等考試第15題
解答:A
依據題目的意思可以得到
MU(apple)/MU(pineapple) < P(apple)/P(pineapple)
→ MU(apple)/ P(apple) < MU(pineapple)/P(pineapple)
以上結果顯示從平均一元獲得的邊際效用來看,蘋果低於鳳梨。
所以,在所得預算有限下,減少蘋果消費與增加鳳梨消費的決策,可以提升消費者的效用。
還有ˋ109地方特考四等第49-50題等也值得參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