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不考慮稅的情況下:消費者支出=P×Q=廠商的收益

經濟學典範(1)第1-4-2節介紹需求彈性與收益之間的關係,其中的《公式》與後面的《表格整理》非常重要,務必熟練。

這裡對《公式》與《表格整理》中的內容背後的經濟直覺做一說明,讓同學不用死背這個公式與表格,畢竟,後面的路還很長。加油!

    首先要曉得需求彈性是消費者議價能力的指標,用什麼來議價?用消費者「要不要買」的選擇來議價,或是說用消費者對這個商品的「可有可無程度」來做為議價能力的指標。怎麼說?我們就分三種狀況討論於下。

Case1需求彈性大於1:降價使得收益增加;提高價格使得收益下降。

如果一個商品我們「可以買也可以不買,」那麼,我們對這個商品的議價力就很高,也就是需求彈性很大。此時,如果廠商敢提高價格,那我就不買或是購買量大幅減少;反之,如果廠商願意降價,那我就「姑且」多買一些。如果是這個情況(需求彈性大於1),可以想見廠商降價時,消費者的購買量會大增,這會使得廠商的總收益增加。反之,如果廠商漲價,則消費者的回應是不買或是大幅減少購買,那麼,廠商的收益會因為漲價導致需求量大幅減少而下降。也就是在需求彈性大於1的情況下,價格與廠商收益(消費者支出)呈現反向變動的關係。亦即

P↓→總收益(總支出)↑ 且 P↑→總收益(總支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陳碩老師 的頭像
    陳碩老師

    陳碩老師公職考試經濟學

    陳碩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