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1)經濟學的基礎觀念
1-1經濟學與理性選擇
理性→誘因→決策
亞當斯密(國富論)→看不見的手(市場機能)→效率
主要觀念
稀少性資源→理性選擇→資源效率配置 理性→最划算→最大化淨利益(利益-成本) 成本→機會成本 |
1.大家都要知道的常識
「國富論」一書的作者是: (A)凱因斯(J. M. Keynes) (B)盧卡斯(R. Lucas) (C)亞當.斯密斯(Adam Smith) (D)傅利曼(M. Friedman) (98)普考 |
解答:(C)
2 有稀少才要選擇
當資源有稀少性時,下列那一經濟現象一定會發生? (A)國民所得相對會比較低(B)人們必須做選擇(C)生產與消費都要減少(D)提高生活水準困難 (101)原住民四等 |
解答:(B)
★以下這3題,概括了「理性」的界線(範圍)★
3
經濟學家假設人們的形為都是符合理性行的,這隱含人們的行為符合以下哪個選項? (A)追求成本最小化 (B)追求利益與成本的差距最大 (C)從來不犯錯 (D)永遠遵守法律規定。 1010407 |
解答:(B)
解說
這題一看就知道是(B)沒問題,不過(C)何所指?這涉及到「理性預期」的觀念,就理性預期學派的經濟學家觀點:理性的人仍然可能“犯錯”,只是不會“一錯在錯”。經濟學對於“一錯在錯”稱之為「系統性的錯誤」(systematic error),這是不理性的。換言之,理性的人不會犯「系統性的錯誤」。
4
經濟學家假使人們都是理性行為,這代表人們的行為符合以下哪個選項? (A)不選擇任何有風險的行為 (B)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 (C)從來不犯錯 (D)永遠遵守法律規定。 (90)普考二試 |
解答:(B)
理由
這題顯示出(A)(C)(D)都不對,只有(B)最接近“理想的答案”。所以,選(B)。當然,如果(B)選項改為「追求自我淨利益的最大」,所謂「淨利益」表示「利益」-「成本」,則(B)將是個更加正確的選項。
4
經濟學家假設人們都是理性行為,這代表人們的行為符合以下那個選項? (A)不選擇任何有風險的行為 (B)不會反覆無常 (C)從來不會犯錯 (D)不會減少利潤去做社會公益。 (93)原住民四等 |
解答:(B)
理由
「反覆無常」表示一下要這一下要那,這自然不是理性的行為吧!
◎小結
對經濟學觀念的體會可說是“一生一世”的,我也是由自己的人生遭遇與各種類型的題目進行體會,各位同學也不要當成應付考試的科目,好好研讀,當成未來幫助自己思考的方法吧!到了這裡,我們不妨想一想:何謂不理性?由以上3題我們大概了解
- 反覆無常
- 會犯「系統性的錯誤」,即同樣的錯誤“一犯再犯”。
- 永遠遵守法律規定
- 不選擇任何有風險的行為
- 追求成本最小化
…………………………….
以上由這3題羅列了“不理性”的項目,有些如第1點與第2點心裡不需要掙扎就認同,有些如第3點 永遠遵守法律規定,「守法」不算理性嗎?第4點不選擇任何有風險的行為,這表示「保守」不理性嗎?第5點追求成本最小化 這也算理性嗎?
首先,請各位回憶「理性」的定義:「追求自我淨利益的最大」,即個人作出最划算的決策。這些,與道德規範無明顯關係。繼續循著這個定義可知與態度無直接關係,廠商的淨利益就是利潤,所以,廠商的目標是追求利潤最大,不是成本最小[1]。